说起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个就是个很悠久很严肃的事情了。小编尽量简洁明快的来~
大概五千多年前,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开始使用图形文字了,并发展出了专门的传授和学习机构,当时称为“成均”,当时世界其他大部分区域的人还在原始渔猎······
汉字已经为留存下来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曰:“夏日校,教也。”商朝时学校称为“庠”,周朝则称“序”,“庠序”这个典故就这么来的。不过这些学校基本都是官办的,用来给贵族子弟上课,老百姓基本文盲。
到了春秋,私学开始兴起,但史籍记载的最早办私学可不是孔夫子,而是一个叫邓析的郑国人,专门教人“学讼”,打官司,可以说是律师培训学校。而孔子刚办私学时还被一个叫少正卯的同乡抢了不少生源……
孔子讲学图,现在普遍将孔子视为开办私学的始祖。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教育历史的悠久,其实卖弄一下历史学识,下面讲正经的!
小编开始放大招了!▼▼▼
话说汉代武帝时期的教育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宋代教育制度已日趋完善。两宋时期江阴地区的学校基本上承袭了前朝的学制,有州县学、义学和书院3种。别问小编汉朝到宋朝之间的一千多年的江阴教育历史呢?江阴到宋朝才开始编纂地方志,所以之前的你问我也不知道呀……
宋代以白鹿洞为首的四大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
在北宋庆历年间朝廷下诏要求各地兴办县学之前,江阴人就已经在观风门(即南门)外建有文庙,供学子肄习其中。景祐三年(),知军范宗古将文庙迁至城内,也就是现在的文庙所在地。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此写有《景祐重建文宣王庙记》。文庙,又称学宫,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也是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地。官办军学、路学、州学、县学就设在这里。
据推测,范仲淹为时任江阴知军的范宗古的高平同乡同宗。
到了元代,江阴出现了义务教育,也就是义塾,为免费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于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和私人捐款。义塾招收孤寒生童入学,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材,学制没有统一的规定。
书院是封建时代私学的高级形式,又是学校的变种。书院有固定的田产作为办学经费,教师工资以及学生伙食由此而出;有通过自由选举或地方政府委任的洞主或堂长或山长的领导;有助教、讲师之类的教师;有办学的规章制度,比如讲学、讨论、升级等规定。元至正年间(~),江阴人蔡以忠捐献田园,创建澄江书院,讲学授业,培养地方人才。这是江阴第一所书院。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自筹学田,自任洞主,自制学规。
宋代江阴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相对稳定,人们普遍重视教育,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故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取士亦多。从宋淳化三年()到元皇庆二年()的余年间,江阴籍进士达人,其中最著名的儒学名家葛氏家族,从宋大中祥符五年()至宋隆兴元年()的余年间,一门考中进士33人,占宋代江阴籍进士总数人的近七分之一,出现父子相继、五世登科的盛事。如今江阴青阳的葛氏祠堂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
朱熹就是葛氏家族之一的葛立方的门生。
明代成化到嘉靖间(~),书院进入了蓬勃发展期:有延陵书院、梧溪书院、爱溪书院。明万历四十二年()后,江苏学政驻节江阴历年,共计有学政任(其中明代13任,清代任),按人头计算正好位才学深厚的学政来过江阴。江阴已成为大江南北的文化教育中心,地方教育有了大机遇。书院发展进入鼎盛期,有阳城书院、桐山书院、锦带书院和西郊书院等。县学、义学也有大发展。
光绪八年(),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黄体芳捐资在城内中街的原长江水师京口营游击署旧址建南菁书院。全省范围选拔高材生入南菁书院深造。南菁书院初设德、行、道、艺4斋,每斋有斋长一人负责,至后增设礼、乐、诗、书4斋,设正副斋长,以学业优长者任之。历届课生中卓有成就的人才为数甚多,他们大多是饱学之士,成为了真正的“南方菁华”,其中不少人成为近代学术界的权威和名流。
(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和他的支持者左宗棠)
清光绪二十四年(),南菁书院改为南菁高等学堂,后改为江苏全省高等学堂、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成为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同时创立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堂之一。
(南菁中学老校门)
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各地兴办新式学堂,地方有识之士热心办学。辛亥革命后,江阴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根据政治需要和经济条件许可来发展教育事业,并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训育、教学活动、学校设备等作了明确的目标规定。民国元年()南菁由高等文科第一类学堂改为江苏公立学校,走上革改鼎新道路,成为享誉中外的一所著名学府。
五四运动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实行男女同学。年起,对课程实行改革,废除十三经课程,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卫生、音乐、体育、劳作等课程和自然学科;初中开设语文、算术、自然、体育等课;高中开设语文、外语、哲学、体育、科学概论等课。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江阴的新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也较早地在江阴各级学校中发展党、团组织,为大革命及以后的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教文卫等事业中的骨干。其中有著名教育家刘半农、吴研因、薛德炯、周文楷、陈纶、吴蕴瑞等。
来源:江阴纪事
内容转载自鐧界櫆椋庡ソ娌荤枟鍚?鍖椾含鍝兘娌荤枟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yinshizx.com/jysxs/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