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龙泉窑不止有典雅的青瓷,独特的飞青

龙泉窑自北宋至南宋至元一直生产青瓷,品种保守,所寻求的变化只在釉色上追求,大体上沿着釉色深、浅、深的路子行进,北宋时期老绿,南宋时期嫩青(梅子青、粉青等),元以后又回归老绿,凝重沉着。龙泉青瓷的色泽变化,反映了时代潮流的轮回规律,小至青瓷这一具体事项仍不违背社会规律。

钧窑带盖梅瓶元

可是龙泉青瓷入元后,冷不丁生成一个新的品种,褐斑装饰的龙泉青瓷。这类作品在日本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飞青”。飞青一词为专业术语,即便在日本一般人也弄不清来源。日本人认为这一词汇由中国传入,但中国陶瓷专业领域并不使用此词汇,各类文献也不见记载。飞青一词,仅在日本指龙泉褐斑瓷器,其他褐斑瓷器并不使用此称谓。以词义表面解释,飞为意外快速,亦有悬浮之意,褐斑悬浮于青釉之上,飞青是也。

龙泉青瓷褐彩双耳瓶元代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龙泉褐斑侈口瓶,造型为元代之典型,釉色匀润,褐斑无规律均布,不密不疏,恰到好处;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有一件玉壶春瓶,造型为元代常见,釉色在日本被认为第一。上面也饰有褐斑,比前例略显稀疏,星星点点,一副心中有数的样子。

这两件“飞青”作品的装饰风格虽少见,但仍见成熟态势,显得非常理性。这种“飞青”作品国内不多见,福建省南平市元墓曾出土过一件双耳带环瓶,褐斑稀疏,显得漫不经心,高度也与上述两件近似,尺寸适中,从侧面印证“飞青”作品为一般家庭陈设之用。

龙泉青瓷铁锈斑瓶元代龙泉铁锈斑玉壶春瓶元代

实际上,飞青装饰并非单独出现。再早一点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上已有褐斑装饰,手段布局近同,只不过青白瓷褐斑与青瓷褐斑比较起来,前者过于强烈,后者显得温和了许多。

青白釉点褐彩盒北宋

青白瓷褐斑作品明显多于龙泉青瓷褐斑作品。北京市丰台区金代塔基出土一对宋末元初的青白釉褐斑荷叶罐为其中典型。景德镇这类点彩作品可以上溯至五代,北宋也较为流行。江苏省江阴市悟空寺塔基出土的青白釉褐斑长颈瓶,因此塔建于北宋景德三年(年),纪年明确,故参考价值较高。江西省德安县北宋景祐四年(年)墓出土的青白釉褐斑弦纹盒,盖面点褐斑五处,集中均衡,显示了早期点褐斑的规律性。

青白釉褐彩荷叶形盖罐

这类姑且称之“飞青斑”的陶瓷作品,将南方瓷土含铁量高,偶然殃及陶瓷之缺陷发扬光大,总结提高至装饰手段,化腐朽为神奇。虽未大范围流行,但亦能看出宋元时期南方工匠的良苦用心。褐彩在青瓷、青白瓷上反差强烈,故不可大面积施色,因此无论龙泉青瓷的“飞青”,还是景德镇青白瓷的“点彩”,其色斑面积都收缩至最小面积,才能取得极佳效果。而北方铁锈斑施色面积明显大于南方,缘于褐斑与黑色之间反差柔和,因物制宜而已。

本文摘选自《紫禁城》年11月刊《淡妆浓抹总相宜色斑》原文作者:马未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yinshizx.com/jysms/19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